这些政协提案与物业管理息息相关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4日15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人民日报)点击了解今年两会看点。
共商国是话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两会前夕,记者通过检索相关提案内容发现,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和政协委员们非常关注民生话题,其中不乏与物业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记者特此梳理了一组民生关键词。
关键词一:创新社区治理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区防疫作用凸显。许多委员把目光聚焦在创新社区治理的话题上。
“目前,我国社区治理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创新的潜能。”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建议,在街道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以属地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开展社区小区党建共建联建活动,进一步健全共同治理的工作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坚持定期召集住建、城管、市场监管、公安、物业管理机构和业主委员会等参加会议,协调解决相关热点、难点、焦点性问题。
九三学社中央在创新社区治理中更关注人才队伍建设,在《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提案中建议,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立社区工作者职级晋升制度,完善社区工作者和公务员、事业编制岗位之间人才流动机制,围绕社区治理需要,建立“全科社区工作者”知识库,开展“全科社区工作者”业务培训、职业水平资格认定,实行动态管理。构建与岗位等级和绩效考评挂钩的薪资报酬体系。
关键词二:精准救助
众所周知,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已脱贫的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中,有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兜底保障。乡村振兴中,这部分人仍将是社会救助的重点,委员们对此纷纷建言献策。
“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渡完善扶贫政策。”民盟中央在《关于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融合》的提案中建议,继续做好帮扶包联工作,密切关注贫困边缘群体,聚焦因病、因灾、因学等致贫返贫问题,靶向施策、全力帮扶。精准落实兜底保障、社会救助政策,守好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同时,建议有序将扶贫政策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治理的常规性、普惠性社会保障措施,将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支持改善民生的发展性政策。
民进中央在《关于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提案中建议,推动帮扶模式由特惠向普惠转变。一是强化“造血能力”提升机制。将低收入人口参与培训的情况和效果与帮扶举措挂钩,提高农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帮扶式培训对接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低收入人口就业和增收能力。二是完善“全面保障”巩固机制。建立低收入人口健康跟踪机制,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立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跟踪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其面临的难题。三是构建“福利依赖”制约机制。及时摸清非贫困村和边缘贫困户现状,尽快制定出台“边缘户”“边缘村”帮扶办法,构建低收入群体分级评价标准,转变农村资源分配模式,真正惠及农村低收入群体。
关键词三:为老服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老人也随之增加,这类家庭存在照料精力、时间以及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甚至会出现“家有一位失能老人,拖垮一个家庭”的现象。
对此,民革中央在《关于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案中表示,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建议将养老服务与社区提升相结合,推动养老机构进社区、进家庭。同时,将养老服务与医疗社保政策相结合,推动医养康养健康发展。
同样关注养老问题的农工党中央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农村,在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中,建议在社区层面加强扶持引导,激发内生活力,充分利用闲置教室、民房等资源,大力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互助养老,通过志愿服务、低偿服务、时间银行等方式完成互助养老代际接力。探索设立农村养老护理员公益性岗位,可由村医兼任,建立健全留守老人的日常探视、定期巡访、结对帮扶制度,提供经常性巡查巡访、精神慰藉等服务,同时有效解决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缺失问题。
除了关注老人的养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们还关心着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的融入问题。对此,民盟中央在《关于加强应对数字时代老年群体边缘化问题》的提案中建议,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暂时保留传统民生事项办理方式,如推广手机、网络预约的同时,保留电话、现场报名预约。此外,在智能APP开发中可以专门开设老年群体模块,设计符合老年群体的使用模式。
- 上一篇:
- “小物管”如何推动“大治理”?